近期,中医茶饮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仅街头的小店开始售卖,连医院和药店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推出了各种中药饮品。但这一切,只是昙花一现的噱头,还是真的掀起了一股热潮?其背后是否有稳固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探其究竟。
茶饮理论依据多
中药茶饮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早在唐代就有“药疗百疾,茶治百病”的俗语流传。这种茶饮以中医学为基础,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并且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特性,针对个人差异进行辨证治疗,充分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的核心理念。只要正确饮用,不仅能养生保健,还能有效预防疾病。
济南医院中医科的郝丽华主任提到,不少中药茶饮的原料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比如荷叶、莲子等。这些茶饮秉承“药食同源”的原则,安全性较高,非常适合日常养生。
饮用不适有缘由
有人在使用后感觉效果不理想,有的甚至感到不适,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诊断结果存在误差。比如,如果胃部出现冷痛和腹泻的症状,这可能是脾胃虚寒的表现,但若错误地选择了性质偏寒、具有清热解毒和泻火功效的茶饮;对于阴血不足的人,却选择了能祛湿的茶饮;特别是经期女性,过量饮用冷茶还可能引起月经问题。
另一个原因是饮用量超出了合理范围,未恪守“量力而行”的原则,从而造成了脾胃的损害。大多数的不良反应并非源于茶饮本身,而是因为选材不当、饮用时间不适宜或者饮用过量所引发的。
市场监管要加强
中药茶饮作为食品的一种,自然要遵循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因此,加强市场监管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在食品的加工、储存和运输环节,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必须得到严格的监管。唯有如此,消费者才能放心地享用中药茶饮,降低因外部因素对健康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监管部门需对售卖茶饮的店铺和药房实施周期性检查,确保其制作及储存环节均达到规定标准。
对症茶饮有推荐
郝丽华针对不同人群的具体需求,给出了多种茶饮的推荐。对于那些经常熬夜且阴血不足的人,她推荐了麦冬、沙参、石斛、枸杞以及大枣;至于那些承受压力、情绪不佳的人,她则推荐了玫瑰花、陈皮、小麦、甘草和大枣。
天气炎热导致出汗增多,心情变得焦躁不安,口中感觉苦涩,尿液颜色变黄的人,可以尝试用白茅根、竹叶、甘草以及冬瓜皮来调整身体状况;而那些脾胃功能较弱,体内湿气较重,胃部有胀满感,大便稀溏,舌苔厚且边缘有齿痕的人,则更适合使用陈皮、荷叶、薏米和赤小豆来调理。另外,乌梅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由陈皮、乌梅、生山楂和甘草混合制成。
自制茶饮注意量
茶饮的配料不宜过量,通常每种草药只需3至5克即可。需用约300毫升的开水进行冲泡,直至味道变淡。若在家自行制作,务必严格遵守这个用量标准,这样做不仅能保证饮品的功效,还能避免因用量过大导致的身体不适。
也可根据自己的口感适当调整材料剂量,但不宜偏差过大。
咨询医生更放心
推荐了茶饮,不过最好先咨询中医专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饮用,能更精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茶饮,这样就能减少不适的风险。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尽相同,中医专家能给出更贴切的建议。
大家千万不要盲目跟风饮用,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您有没有试过用中药泡制的茶?您觉得它的作用怎么样?欢迎您点赞、分享这篇文章,并留下您宝贵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