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病人常常面临生存时间短、治疗手段有限的困境,这种情况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很难找到出路。然而,浙江省肿瘤医院的范云教授和他的团队却进行了两项重要的研究,就像两束明亮的光芒,给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命和希望。
肺腺癌脑转移困境
在肺腺癌患者中,大约半数患者检测到EGFR基因发生了变异。在他们首次确诊疾病时,25%至40%的患者已经出现脑部转移。这种转移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及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尽管目前存在如奥希替尼这般的第三代EGFR靶向药物,能为治疗提供一定帮助,然而即便如此,脑部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依旧比无脑部转移的患者要短。这种状况使得众多患者及其家属都感到忧虑重重,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ACHIEVE”研究探索
范云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名为“ACHIEVE”的临床实验,该实验首次尝试探究高剂量阿美替尼对初诊时EGFR基因突变并伴有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实验共招募了63位患者加入,最终的研究结果令人振奋。结果显示,患者脑内病灶的缓解比例高达82.5%,这一比例表明,多数患者的脑肿瘤明显减小,此外,大约三分之一的病人脑部的肿瘤已经完全消失。
高剂量阿美替尼疗效
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数已达到20.5个月,这一结果甚至超过了先前研究中使用标准剂量奥希替尼和阿美替尼所获得的疗效。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使用较高剂量的阿美替尼,可以有效地遏制病情的发展,进而为患者争取到更长的生存时间。范云教授提到,阿美替尼在较高剂量下应用时具有显著优势,并且能够保证用药的安全性。这一发现为一线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也为那些无法耐受联合治疗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曙光。
驱动基因阴性难题
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例中,若患者体内未发现常见的驱动基因变异,治疗药物的可选范围便十分狭窄,预后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对于这类患者而言,生存难题成为了临床治疗过程中一道难以逾越的巨大难关。他们常常陷入极度的绝望与痛苦之中,对未来生活毫无期待。
“C - Brain研究”尝试
范云教授主导的“C-Brain”项目,巧妙运用了脑部放射疗法,同时结合了卡瑞利珠单抗和铂类化合物,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联合化疗方法。研究纳入了65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这些患者此前未曾接受过治疗,且他们的驱动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这一研究为这一特殊患者群体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
“三联疗法”成果
这项研究揭示了显著的效果,脑部病灶的改善率达到了78.5%,而身体其他部位的病灶改善率为69.2%,无论是脑部还是全身,疾病控制率都超过了90%。C-Brain研究成功攻克了驱动基因阴性脑转移患者无药可医的困境,“三联疗法”也因此成为了治疗领域的新曙光。
您能否识别出那些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病情已蔓延至脑部?您认为这些创新的治疗手段对他们会产生何种效果?恳请大家为这篇文章点赞,并协助转发,以便让更多患者得知这些新的治疗方案。